中国留学生在哈佛、布朗毕业典礼演讲燃爆了!
在世界留学的舞台上,中国学生是庞大的主力军,2022年的毕业季,布朗大学首位中国毕业生代表就让我们见识到了新时代中国学子的崭新面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些在海外大学舞台上闪耀世界的中国留学生们!
2022-布朗大学
博士毕业生-Jiuyang Bai
美国当地时间5月29日,常青藤名 校布朗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来自中国河南郑州的Jiuyang Bai作为博士毕业生代表登台发言。
尽管布朗大学优 秀毕业生的舞台上从不缺少美籍华裔的声音,但是中国留学生的出现,却是建校258年来的头一回。
Jiuyang Bai,来自中国河南;
201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2016年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硕士学位;
2022年在布朗大学获得认知科学博士学位。
留学生涯的第 一站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跟很多留学生相比,这样的学术背景并不出色,但Jiuyang Bai凭借自己对于学术的天赋与执着得到布朗大学教授William Warren的青睐,成为布朗大学的的博士研究生。
从中国的高考大省到美国藤校博士生,一路求学历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是在hard模式下玩一款非常有挑战性的电子游戏。
Jiuyang Bai说:“在国外学习语言和生活是最有益的经历之一。这就像再次长大。我学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它们都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
圆梦名 校不仅带来了满足与骄傲,随之而来的还有自卑与脆弱。身边围绕的都是优 秀的同学,远在国内的朋友事业有成,家庭美满,6年的博士生涯好像让自己的人生停滞不前,焦虑感开始袭来。
语言障碍,文化冲击,身处异地对家人的思念也让留学生活更加具有挑战性。人生充满荆棘,崩溃的情绪可能随时会出现在生活里的很多时刻中,而畏惧“脆弱”的天性就显现了出来。
所以这次,他用自己的经历做分享,将「脆弱」定为这次演讲的主题。面对自然,面对疫情,面对他乡之客,脆弱是本能反应,而害怕脆弱,却让我们畏缩不前。
Jiuyang Bai演讲节选
“回顾我的生活和世界上发生的事, 我意识到害怕脆弱从来都是没有好处的。它使我们关闭沟通渠道,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降低,并开始使用刻板印象来看待他人,在很多情况下,它还会导致侵略甚至暴力。
疫情让人们感到脆弱,然后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数量飙升。也许有些人无法接受病毒在21世纪仍然可以威胁他们生命的事实,所以他们用仇恨来给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这都是别人的错’。
如果那些被仇恨占据的人能明白,只要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就会脆弱,他们感受到的就不是仇恨,而是同情。
就像当我们感到寒冷的时候,最该做的是抱团取暖,而不是互相怨恨。”
Jiuyang Bai说,他最喜欢的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
“打击有多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承受多大的打击并继续前进。”
鲁迅先生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直面心底的恐惧,不要因为脆弱或自卑而关上心门,走出国门勇敢拥抱差异和挑战,也许能让留学生们共鸣。
2016-哈佛大学
博士毕业生-何江
美国时间2016年5月26日上午10点,中国学生何江作为优 秀毕业生代表,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致辞,这也是哈佛历史上首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
何江,来自湖南长沙;
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
2016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
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跟Jiuyang Bai一样,何江的出身并不优越,但重视教育的父母,引导他从湖南的小乡村一步步走到哈佛优 秀毕业生的演讲舞台。
他说:“在哈佛读书期间,我有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的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
我成长的经历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的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学业上的成就并没有让他迷失,他深知作为科学工作者,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只有落脚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落脚到每个个体的人身上,才有价值。
何江演讲全文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处理,我妈妈并没有带我去看医生,她而是决定用火疗的方法治疗我的伤口。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几层棉花,棉花上喷撒了白酒,在我的嘴里放了一双筷子,然后打火点燃了棉花。热量逐渐渗透过棉花,开始炙烤我的右手。灼烧的疼痛让我忍不住想喊叫,可嘴里的筷子却让我发不出声来。我只能看着我的手被火烧着,一分钟,两分钟,直到妈妈熄灭了火苗。
你看,我在中国的农村长大,在那个时候,我的村庄还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甚至也没有自来水。我们自然不能轻易地获得先进的现代医疗资源。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医生可以来帮我处理蜘蛛咬伤的伤口。
在座的如果有生物背景的人,你们或许已经理解到了我妈妈使用的这个简单的治疗手段的基本原理:高热可以让蛋白质变性,而蜘蛛的毒液也是一种蛋白质。这样一种传统的土方法实际上有它一定的理论依据,想来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作为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我现在知道在我初中那个时候,已经有更好的,没有那么痛苦的,也没有那么有风险的治疗方法了。于是我便忍不住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在当时没有能够享用到这些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呢?
蜘蛛咬伤的事故已经过去大概十五年了。我非常高兴的向在座的各位报告一下,我的手还是完好的。但是,我刚刚提到的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停在我的脑海中,而我也时不时会因为先进科技知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扰。
现如今,我们人类已经学会怎么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了,也研究清楚了很多个癌症发生发展的原因。我们甚至可以利用一束光来控制我们大脑内神经元的活动。每年生物医学的研究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突破和进步,其中有不少令人振奋,也极具革命颠覆性的成果。
然而,尽管我们人类已经在科研上有了无数的建树,在怎样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最需要该技术的地区这件事情上,我们有时做的差强人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仍然低于2美元。营养不良每年导致三百万儿童死亡。将近3亿人口仍然受到疟疾的干扰。在世界各地,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现代社会里习以为常的那些救生常识经常在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未能普及。于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人们只能依赖于用火疗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治理蜘蛛咬伤事故。
在哈佛读书期间,我有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的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本世纪初的时候,禽流感在亚洲多个国家肆虐。那个时候,村庄里的农民听到禽流感就像听到恶魔施咒一样,对其特别的恐惧。乡村的土医疗方法对这样一个疾病也是束手无策。农民对于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并不懂得流感比普通感冒可能更加致命。而且,大部分人对于科学家所发现的流感病毒能够跨不同物种传播这一事实并不清楚。
于是,在我意识到这些知识背景,及简单的将受感染的不同物种隔离开来以减缓疾病传播,并决定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时,我的心里第 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识层面,它也是我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自我理解的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哈佛的教育教会我们学生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勇于立志改变世界。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座的毕业生都会畅想我们未来的伟大征程和冒险。对我而言,我在此刻不可避免的还会想到我的家乡。我成长的经历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的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但问题是,我们愿意来做这样的努力吗?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的社会强调科学和创新。但我们社会同样需要注意的一个重心是分配知识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大突破。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它可以简单得变成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并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我母亲或农民这样的群体。
同时,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的认识到科技知识的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或许,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农村被毒蜘蛛咬伤的少年或许不用火疗这样粗暴的方法来治疗伤口,而是去看医生得到更为先进的医疗护理。
2018-美国电影学院
中国留学生-孔乐琪
好莱坞有一所举世闻名的电影学院——美国电影学院(AFI),这所学校校友都是电影行业的天才,2018年代表全校学生做毕业演讲的是一位中国姑娘-孔乐琪。
一开场,她感谢校长念了她的中文名,并用幽默的方式解释了自己英文名,原来她早已跟电影有着不解之缘。
她讲述了自己在AFI的成长,从最初的社恐人士到如今的落落大方,在AFI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友谊,更多的是由内而外的自信。
之后她又感谢了自己的中国同学,她收放自如侃侃而谈的样子一改往日中国学生含蓄内敛的刻板印象,大国人民的底气和幽默在这场演讲中彰显的淋漓尽致。
网友纷纷感慨,这才是中国留学生该有的样子!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世界舞台上熠熠发光,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并没有在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在发达的物欲世界中失去本心,他们心系的是疫情之下的亚裔困境,是不发达的家乡发展,是逆境中的个人成长。
尽管在学术上的成就如此亮眼,但这些学生仍旧能从最渺小的个体出发,关注到世界某个角落最轻声的呼唤,关注到人心底的脆弱,关注到小村庄里的需要。
这也许才正是教育的意义。